PNAS: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癥起源研究的模型
PNAS: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癥起源研究的模型
癌,這個名稱是一系列不同惡性組織的統(tǒng)稱。一般的理論認為,由單一或者少數(shù)細胞起源的惡性增殖組織的生長不受控制,最終形成腫瘤。如果不經(jīng)治療,惡性腫瘤會對人體產(chǎn)生很大的傷害,并且最終導致人的死亡。盡管針對癌癥的研究已經(jīng)進行了很多年,而且對于部分癌癥在早期也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,因為缺少相應(yīng)的模式系統(tǒng),以及不同癌癥起源的復制性,導致我們對于癌癥起源的機制還很不清晰。來自中國中山大學、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聯(lián)合課題組認為,單細胞寄生蟲(布氏錐蟲和剛地弓形蟲)與癌細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,可以使用它們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癌癥的起源。
癌癥的起源現(xiàn)在的理論普遍認為是因為不可控制性的惡性增長和突變的累積,最新的理論還認為,癌細胞所處的組織的選擇壓力也影響癌癥的發(fā)展。而且有的癌癥似乎是可以傳染的。例如一種瀕危物種袋獾(Tasmanian devil )可能會通過咬其他個體,導致“袋獾面部腫瘤”從一個個體傳染給另一個個體。早在1996年,一個雌性袋獾將這種腫瘤傳給其他個體,然后這種腫瘤發(fā)展成為兩個亞型,在整個種群中傳播,并導致了整個種群全部死亡。最近的研究還發(fā)現(xiàn),有些類型的白血病能夠從母親傳遞給胎兒,從而成為了癌癥可以傳染的又一個例子。這些傳染癌癥的例子,與寄生蟲的傳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。
針對寄生的原生動物布氏錐蟲的研究越來越多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單細胞生物也存在細胞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。而且,這些生物的個體的細胞分裂也有著嚴格的調(diào)控,同時在同一個宿主中的很多單細胞寄生蟲個體之間,還保持著很高的協(xié)作性。從人類宿主到昆蟲宿主,這個過程需要個體之間的完美配合,一旦出現(xiàn)一些問題,這些寄生蟲很可能會被宿主全部殺死。這種協(xié)作性與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有一定的相似性。
如果使用這些單細胞寄生蟲作為癌細胞起源研究的模式生物,可以有很多的優(yōu)勢。首先,這些單細胞生物有著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分裂、分化等類似的行為。而且這些寄生蟲被研究了幾十年,有很大量的數(shù)據(jù)積累。同時,針對這些寄生蟲的基因操作已經(jīng)相當成熟和常見,因此能夠成為基因突變研究的很好模型。對于那些可以傳染的癌癥,單細胞原生動物(布氏錐蟲和剛地弓形蟲)與其行為存在著一定的相似度。但是對于固態(tài)腫瘤則存在一些困難。
癌癥的研究從未停止,也不應(yīng)該滿足于當前的進步,更何況我們對于癌癥還知之甚少。任何針對癌癥研究的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,畢竟癌癥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。使用更好操作的單細胞生物作為癌癥起源研究的模式生物,無疑可以為癌癥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,更好地利用研究資源,因而應(yīng)該值得關(guān)注。癌癥研究仍然任重道遠,唯有抗爭到底才有勝利。
轉(zhuǎn)自生物谷
原文鏈接:http://news.bioon.com/article/6671525.html